抛开场景、服务等不谈,我们常说的吃火锅,到底指吃什么?表面上看是食材,更深层次还是指口味,而影响口味的更大因素在锅底。
在一众锅底中,牛油红汤锅底目前仍是川渝火锅的主锅底,它在川渝地区内外,都有相当可观的占比,所以对于它的打造和宣传也是商家一个重点。
作为川渝火锅灵魂所在的牛油,其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。
阶段一:手工作坊
这要追溯到重庆火锅的起源,因为重庆是山城,物资没有那么发达,很多食材会通过水路运输,而牲口就会在码头处直接宰杀。
其中牛偏多,于是重庆人有了吃牛下水的习惯,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,牛油在火锅中的地位也开始凸显,它慢慢变成火锅底料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这一阶段的牛油提炼主要通过手工熬制,条件简陋、卫生堪忧,一口大锅人工炼油就直供给火锅餐饮店面,没有形成规模化。
阶段二:工厂标准化生产
2000年左右,川渝火锅开始成为主流,牛油作为占锅底50%成本以上的原材料,行业需求量猛增。
2010年以来,随着餐饮连锁化率的不断提升,火锅底料开始走向产业化。
进而催生了底料工厂、牛油原料厂的发展,它们的标准化体系逐步建立。
阶段三:行业规范化
2015年前后,食品安全管控持续对餐饮终端施压,火锅牛油受管制,许多门店不再自行炒制底料,更进一步带来了牛油底料在餐饮端的繁荣。
这一阶段其复合增速进一步提升,牛油行业内部一些制度、管理也开始规范。
阶段四:功能定制化
随着川渝火锅进一步爆发,B端火锅门店的竞争异常激烈,牛油供应端开始和火锅餐饮端联手走向功能定制化,具体可分为外形定制和口味定制。
前者满足消费传播,后者则满足更多锅底风味的开发,以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来源:火锅餐见